【華嚴經相關參考古書】
晉譯華嚴(六十華嚴三十四品):晉朝義熙十四年
八十華嚴(三十九品):唐朝證聖元年實叉難陀譯
四十華嚴(貞元經,為入法界品 的別譯):唐朝般若譯
瓔珞本願經:補第三十六品普賢行品之不全
華嚴經探玄記(二十卷,分十門解釋六十華嚴義理,構成華嚴宗的基本理論):法藏
華嚴經疏(六十卷):澄觀(答順宗心要法門)承襲法藏思想,旁徵博引,立小、始、終、頓、圓的佛學理論,認為華嚴是圓教,發揮的華嚴宗的理論。
註:法藏與澄觀解經,鉅細靡遺,條理清晰,為華嚴宗的理論提供堅實的架構與內容
華嚴原人論:華嚴五祖宗密將佛教自淺至深分為五個階段:人天教(善惡報)、小乘教、大乘法相教、大乘破相教、一乘顯性教。
華嚴五教止觀:杜順和尚(真空絕妙觀、理事無礙觀、周遍含容觀)
金師子章、華嚴三昧論:賢首國師
清涼疏鈔(分析清楚、註解非常完美,但太廣不容易入):清涼國師
華嚴合論(華嚴境界完全會歸唯心意境很深,太深也不容易入,將佛的意思跟你論得很廣,會歸你自己的心,如果不能開放你的心,學得重重無盡,就先得用般若空把你的心空了,之後再依利益眾生的願力、願行跟大悲心結合起來這樣你自然能入了,就可以開悟了,你的心能明白、能進入):方山長者李通玄。
華嚴纂要(將疏鈔、合論合起來,始進入而深入):清康熙福州鼓山湧泉寺道霈禪師
註:禪宗常看合論、學教義的人常看疏鈔,華嚴註解中清涼疏鈔、華嚴合論這兩版本最全。